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七十三章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满池碧波荡漾,心生向往,便自袖中取了玉箫出来。

    凉风习习,春日送暖,如此大好时光,却要局限于阴谋诡计之中,真是辜负韶光。她心中宁静下来,观远山逶迤延绵,看近水桃花点点。箫声也随着她的心境,细腻婉转。

    身后有步履声渐近,不知怎么,她就觉得那必然是公主。她心生警惕,放下玉箫,回头,便看到公主眼中那抹飞快消散的惊艳,目光骤冷。

    她也不以为意,公主若能待她和颜悦色,反倒是有异,她从容颔首,算是拜见:“见过大长公主。”

    公主与她没什么好说的,且她刚进了谗言,把诸王都放出京去,以公主之高瞻远瞩,岂能看不出这无异于纵虎归山。她对她,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脸色。

    公主略还一礼,便要告辞,可不知怎么,她却开了口:“大长公主奈何容色颓然?”

    公主止步,看了看她,嘲讽道:“卫先生何以明知故问?”

    她那双眼睛,是世间少有清澈,此时却含着一抹浓重的讥笑。卫秀看到梦中的自己眼中闪过恍然。

    她终于明白,为何她会迟疑,又为何她会迷茫。她不懂,公主有千万条路可以走,为何偏要选最凶险的这一条。她生来尊贵,怎能体会底下庶民是如何挣扎苟活,可她却愿为那些蝼蚁一般卑微的百姓,在朝上据理力争。她是先帝之女,手中权柄甚重,不论谁做皇帝,都要敬她,可她却因先帝遗言,一力保扶新君。

    她难道不知如此行事,极可能见罪与诸王,且不容与新君?

    她知道,她这样聪明,怎会不知?可她却偏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!

    她以为恍然,便不再迟疑,可谁知,她却更为犹疑起来。公主嘲讽的目光像化作樊笼,将她困在其中。

    公主所为,是大义,她所为,是自私偏狭。

    她一早便知,她之行事,断算不上高尚。但她仲氏一门百余条人命的大仇不能不报。故而她毫不犹豫地前行,毫不动摇地做着一件件能将魏国推向万劫不复的事。

    可是,如此行事,果真值得?公主不惜与新君反目争取来的钱粮,救活了一州百姓,但他们极有可能会因她的行事而陷于烽火,死于战乱。

    到时,便不是一州,而是一国,乃至整个天下,都将无宁日。

    她的大仇得报了,那心中便能就此坦然了?

    为她一家百余条性命,再赔上数万,数十万,乃至百万无辜百姓的性命,可值得?

    她开始踟蹰不前,大义凛然的话谁都会说,没有切肤之痛,便都会慷慨正义。但她如何面对那些亡魂。阿蓉也好,严焕也罢,还有其他听命行事的人,他们的亲人,也都死在了那场灾祸之中,他们可愿就此罢手?

    而公主一如往昔,她心中有道义,她知道如何行事才能使家国兴盛。

    她有前行的方向,卫秀忽然觉得,父亲遗愿是统一天下,若是依照公主的政见施为,国运必能昌盛,仓廪足,国库盈,便能养兵,便可渡江。若到那日,是否能安慰父亲的亡魂。

    相比让萧氏与仲氏一样,消亡无声,是否这样,更能使父亲欣慰?

    百姓不必罹难,家国不必破碎。朝廷会越来越好。

    卫秀看到自己反复迟疑,挣扎于鲜血染就的仇恨中,她想从中挣脱出来,却是如此艰难。她仍不常与公主见面,但公主却如明灯一般,她支撑着她放下一家之恨,她支撑着她,将目光放远,以大局为重。

    她试着也与萧德文进献谏言,劝他徐徐图之,不可太过冒进,凡事事缓则圆,劝他暗中屯兵,待来年诸王入京祭拜先帝之时,将他们一举拿下,就地砍杀,人一死,便可烟消云散。她试着,去做一些有益的事。

    卫秀觉得自己,仿佛也跟着平和起来。

    然而世事总不会如此顺利。萧德文却已忍无可忍,借“异星逼宫”之言,突然发难,要置公主于死地。

    卫秀便看到自己在家中得闻此时,手中杯盏滑落,碎了一地。

    事态紧急,此时入宫请诏免罪已来不及,何况萧德文未必肯。然禁军必有天子密诏,单凭言语,不能劝阻。卫秀便看到自己瞬息凝思后,从矮柜中取了一道往日萧德文赐物留下的诏书。

    持矫诏,是死罪。然事态紧急,已无其他路可走。

    她飞快朝大长公主府去,一路上不断地想着大长公主府的情形。公主府是先帝下诏建造,门墙修得十分高厚,且府中有甲士数百,顶上一个时辰,必不是难题。只要她一到,定可将禁军遣散。

    卫秀明知是梦,也跟着紧张起来。

    夜幕厚重,笼罩着洛阳。只闻道上马蹄匆匆,一声一声,使人心乱如麻。

    卫秀也跟着提心吊胆。这一条路,长得像是走不到一般。车速已达最快,她坐在车中,眉宇间的慌乱消了下去,神态越发沉静起来。

    “前方便是大长公主府!”车外有仆役禀道。

    卫秀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,已近公主府,为何不闻嘶杀之声?她一看车中的自己,果然也是惊慌不安。

    大长公主外禁军包围,整座府邸灯火通明。卫秀一看门墙干净完好,便知公主不曾抵抗。她心中一痛,穿过众人,便入到正殿。

    公主在那里。

    她身具朝服,神采泰然,那双眼眸光华湛然,依旧是高贵典雅。她身前那名大臣,分明已占优势,却连腰都不敢挺直。

    卫秀眼眶一热,这确实是公主会有的样子。临危不乱,维持自己的尊严。

    鸩酒呈了上来。卫秀大急,不住看门口。公主端起酒杯,端详了片刻,唇角显出一抹笑意,她抬头望向中书舍人,道:“说与萧德文,我在天上,看他死无葬身之地。”

    她说罢,便端起酒杯,一饮而尽。卫秀龇目欲裂,她控制不住自己地想要冲上前去,可她连站立都不能。

    耳边传来一阵绝望痛呼。

    什么都来不及了。

    公主倒地,血液不断地溢出嘴角。

    卫秀忘了她是在梦中,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恨意。

    她已经想变好了,可这世道,这朝廷,却告诉她,根本不值得一救!一心唯公的人,只有凄凉而死的下场,她又何必要放下自己的意愿!

    卫秀看着倒在地上公主,心神俱灭。她弯身欲将她抱起,可她的手,却只能穿过她的身体。她已经全然忘了这只是一个梦。满心都是痛苦,她无处安放自己动荡的灵魂,再没有人,能在她耳边说“我怎么舍得对你动手?”

    卫秀睁开眼,日头西移,林中阴寒。她双目赤红,心神仍留在梦中。

    “先生醒了?”耳边有一声笑语。

    卫秀愣愣地转头,便看到濮阳坐在她的身旁。

    她们分明靠得几近,可在卫秀眼中像是相隔万里,殿下的容貌,她的笑意,她的眼眸,都是原来的模样。可是卫秀有些不敢置信能看到这样活生生的殿下。她胆怯起来,她伸出手,小心翼翼地触摸濮阳的脸颊,手指甚至有些颤抖。

    濮阳略显意外,但仍是笑着侧了侧脸,让卫秀的手心贴在她的脸上。

    柔软、温热。卫秀终于从梦中出来,她勉强弯了下唇角,张口,声音却是嘶哑:“殿下何时来的。”

    “有一会儿了,只是见先生安睡,不忍唤醒你。”濮阳说道。

    卫秀便看到身上盖了一个厚厚的毯子,将她的身体捂得严严实实,不受一丝严寒。痛失所爱的悲痛仍残余在她心间,心头沉沉的。卫秀看着濮阳,像是怎么也看不够,她一刻也不想离开她,她不敢去想倘若有一日,梦中之景成真,她如何面对毫无声息的殿下。

    卫秀握住濮阳的手。濮阳惊讶,不由笑了一下:“先生今日有些不同。”

    卫秀却已平静了神色,她只是与她说道:“我方才酿了酒,山梨所制,必会合殿下口味。”

    濮阳点头,眼中含着温柔的笑意。

    “我曾在古籍上见过一烹鱼之法,在邙山上试过两回,很是鲜嫩美味,待来年春日,潭中养上几尾,殿下馋了,我便亲为殿下烹制。”

    濮阳抿唇,低首笑道:“先生才馋了。”

    卫秀也忍不住笑起来,她双目通红,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濮阳,看着安然无恙的她,满满的,都是庆幸。

    每任皇帝即位,都会令史官修史。周亡近二十载,今年末帝也死了,周史修得也差不多了。太史令将文稿献于皇帝,过了月余,皇帝将文稿返还,令太史令照此编纂成书,颁行天下。太史令奉诏,组织了著作郎等来行此事,结果发现,文稿少了两页。

    那两页正在宣德殿的御案上。皇帝拿起来,扫了一眼,就像放回到案上。窦回站在一旁,飞快地瞥了眼纸上,只来得及瞥到一个仲字。他当即讳莫如深地垂下头去。

    这两页文稿,皇帝拿起放下,已许多遍,但没有一回,是顺利读下来的。他神色复杂,有些厌烦,又像是避之不及地瞥了那两张文稿一眼,漠然道:“取火来,烧了。”

    窦回忙朝底下示意,宫人们立即便搬了火盆上前。

    皇帝亲眼看着那两纸文稿化作了灰烬,神色仍不见好转。默了半晌,问道:“徐氏后人,还有多少在?”

    窦回是魏朝建立数年后,方被皇帝提到身边来的,早时候的许多事,他并不清楚。虽有些嘀咕,但陛下不愿让人知晓的事,他还是远着些的好。此时,他便暗道君心难测,明明是仲大将军的列传文稿,陛下却又问起徐氏来。面上却是毫不迟疑道:“不多了,男丁早没了,就剩了几个女眷,都在宫里呢。”

    皇帝神情缓了些,嘲讽道:“她们倒是能活。看着些,不许予以丝毫优待。”

    窦回连连颔首称是。

    殿外来了一个内侍,向皇帝禀道:“陛下,太史令求见。”

    皇帝不耐,与窦回道:“你去与他说,《周书》便按朕返还与他的文稿编修,不许添一字!”

    陛下这是要那位仲大将军从史书上绝迹啊!窦回不敢疑问,更不敢耽搁,忙去办了。

    被太史令一扰,皇帝再度心烦起来,对四下摆了摆手,不一会儿,殿中之人便都退下了。

    火盆还留在不远处,本就是冬日里取暖用的,里面炭火仍旺。才没多久,不但文稿烧得一干二净,连灰烬都被火烧化了,没有留下丝毫痕迹。

    皇帝漠然的神情像是有些绷不住了一般,晦暗的眼中透出悔恨愧疚来。但这愧恨只有片刻,很快皇帝便复他天子之威,不露喜怒。

    一将功成万骨枯,总有人死,才能铸就辉煌功业。

    陈年旧事,不必挂怀心上。

    皇帝如此想道,可双目却像不由他控制一般,又瞄了那火盆一眼。

    到底是人老了,难免就心软起来。皇帝有些无奈,又唤了人来,换个火盆上来,将能使他不悦的事物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。

    他想了一下,吩咐道:“召中书舍人来。”

    答应了七娘要赐婚的,今日不错,正可颁诏。

    将这些陈年往事收拾干净还不够,他还要取喜庆之事来掩盖,来驱散最后一丁点的波动起伏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