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508章 热心肠的赵先生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京官们忙成狗,恨不能一个人劈成两半当两个用。

    修改律法牵一发而动全身。想要修改‘庶民不得蓄奴’,首先要确立民籍和奴籍。先不说良家卖身的‘养子’,就说家中的奴仆,还有一大部分是没有户籍的。

    户部昭示各地官府:想要动户籍,必须重订黄册。

    百姓们盼了很久,等着朝廷重新统计鱼鳞册让他们安心。

    没有鱼鳞册的一年里,民间停了田地交易。他们生怕付了买地钱,最后拿不到地。也只有权贵们,敢在没有全套鱼鳞册的情况下,买卖土地。

    听到官府要重修黄册,闹着让把鱼鳞册一起修好。

    登记户籍信息的黄册、登记土地的鱼鳞册一式三份。玄武湖的黄册库留一份,各地州府留一份青册,百姓手里留一份。黄册库被淹了,东厂收走了地方的青册。地方官员哪里敢依据百姓手里的修订!

    尤其是靠近京师的清河县官员。

    “大人,清河县有一万多亩的官田,都是崔家在租种。可每年官田的租税,分摊到附近几个村的民田中。这若是据实编制鱼鳞册,到时收夏粮的时候,没法子动手脚了!”县令的师爷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

    县令愁得揪掉几根胡子:“崔老的三个儿子官职都比本官高。大儿子还是吏部负责考核的主官!衙役敢去崔家要官田的租子,崔老会给。但本官三年一次的考评一定是下等!”

    官田实为朝廷的土地,来自收没的田地、或各种原因无主的地。律法上禁止自由买卖,交给无地的流民租种。民田是百姓的私田。

    官田的租粮高,私田的税少。因为收田赋涉及到收粮食等实物,有折色一说。根据各地方的情况不一样,分摊的折色银不一。总之,每家每户上缴的田赋会比朝廷制定的高。

    这也是一旦天灾人祸,朝廷免税或者少征,百姓们仍会交不起税的原因。

    小鬼难缠!从紫禁城发出的政令到地方,执行过程中总会有不一样。

    朱寿想让皇权下乡,也是这个原因。他想政通人和,政令落地的最后一步尤为重要。

    朱寿正在寿山祭拜泾王的时候,刘六已经带着赵秀才,不现在是赵先生,来到了清河县。

    “你们为什么不用银币缴纳田赋?朝廷有过政令,用银币交税无折色一说!”儒雅的赵先生一脸诧异。

    他好似对京畿附近的百姓生活艰难很是想不通。

    当地村民苦笑道:“我等当然知道。报纸上登着呢。可官府里的老爷们不收银币,我等小民有什么办法?”

    “你们田赋为何如此之高?”赵先生大惊。

    “清河,多权贵之地。”

    “为何不去官府示威游行?京师百姓一有不满就走上街示威!”

    “衙役们会打!”

    “士子们砸了陛下的产业,也没见锦衣卫、东厂打人!清河县令竟敢如此行事?!”

    赵先生义愤填膺:“贪官污吏害人,御史何在?尔等不出声,如何争取自己的权益?!鱼鳞册重订在即,一旦尔等田地被登记成官田,尔等就成了流民!”

    “先生吓唬小民了。”村民们不信。

    赵先生心痛地捶胸顿足:“江南何来流民迁徙琼州?原先都和尔等一样是有产者。江南多官宦之家,官官相护,稍微改自己字,尔等的田产都是他人的。”

    村民们仍不信。

    热心肠的赵先生留在此地。

    清河县的书办、衙役下乡重订黄册、鱼鳞册。

    “这明明是私田,为何登记成了官田?”赵先生找来一帮人抢了登记册。

    村民们哗然。一群人闹上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